新闻动态   News
联系我们   Contact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来华留学生的毕业季

2018/7/13 16:07:09      点击:

西田聪(右一)在为师弟欧阳颂讲解“弄月嘲风”

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在中国的高校挥洒青春年华;他们带着本国文化,走近中国文化,探索华夏文明;他们惊叹于中国的发展速度,感受着这里的蓬勃发展……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年共有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35所高等院校学习。来华留学规模持续扩大,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

  今年毕业季刚过,来华留学生虽然已踏出校门,但他们与中国的缘分却没有散:有的希望留在中国工作,有的希望从事和中国相关的工作,有的希望回自己国家传播中国文化……

  本报对今年毕业的五名来自不同国家的来华留学生进行专访,听他们回望在中国的留学生活。

  ——编者

       

  西田聪:“为了说相声而学中文”

  □郭嘉莉 黄欣婷

  2002年,来自日本京都市的8岁男孩西田聪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到大连参加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纪念活动。当时,他的身份是一名校乐队成员。“在大连时,我用日语跟一位中国阿姨聊天,她听不懂。阿姨用中文说,我也听不懂。”回到日本后,西田聪觉得“这件事的冲击太大了,我特别渴望有一天能听懂中文”,便请妈妈买中文教材来学。但小学三年级的他,汉字识得不多,便改为听磁带。“每天睡觉前听半个小时,听到磁带都坏掉了。”

  为了学中文,西田聪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到过10多次大连,其中有几次是进当地开设的为期3个月的暑期班学中文。2010年,高中还未毕业的西田聪参加了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大赛,收获了第三名的佳绩,并赢得了赴中国留学的奖学金。2012年9月,他如愿赴中国留学,在北京语言大学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

  6年的留学生活,不仅让他有机会近距离了解中国,更得以打开相声之门。

  进入相声世界

  初入北京语言大学,西田聪想尽办法提高汉语水平。2012年,老师介绍他去体验相声大师丁广泉在北京语言大学开设的“快乐课堂”。进入相声世界,西田聪发现说相声需要相当的词汇积累。“这些词汇的背后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汉语的魅力蕴含其中。同时,学习相声,也有助于汉语学习。”

  “相声魅力虽大,但影响我最深的是师父。”在采访过程中,西田聪数次提到师父传授的相声的精髓“弄月嘲风”。他边学边体会这四个字的深味——深入了解普通民众的生活。“唯有观众觉得自己和相声演员所说的段子没有距离,才会笑,因为感同身受。所以要去演绎一段相声,需要亲身体验,而不是自己想象出一个笑话。”西田聪说。

  每当西田聪学习新的相声段子,都会去亲身体验。比如他开始学习对春联的段子,就去超市看卖春联的人并仔细研究春联上的字。“每个相声段子都会给我启发,让我更进一步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西田聪还记得拜师时,师父丁广泉叮嘱他,不要因为自己是外国人,就可以说“不懂”。“我师父特别不喜欢妥协的人。”西田聪笑着说,“在他看来,要学好相声,就要比中国人还要懂中国人。”

  推广“说相声学汉语”

  丁广泉致力研究如何通过相声学习中文,并出版有《说相声 学汉语》一书。西田聪的毕业论文也以此话题为题目。在他看来,之所以可以通过相声学中文,是因为相声是语言艺术。

  西田聪告诉笔者,他通过学相声得到的最大收获是可以跟中国人正常聊天。“比如说,我跟北京人见面,也会说‘吃了吗您呐’‘吃了吗’,在这里,‘吃了吗’就包含‘您好’的意思。如果说相声,类似这样的语言表达必须要学。”

  依循着相声这门艺术一步一步学下去,西田聪的日常生活起了变化。“比如我吃饺子,要先咬一口饺子,再蘸醋,然后再嚼大蒜,感觉这才是生活。”

  对西田聪来说,相声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我洗澡时,会练几个相声段子,真的已经超越爱好了。”西田聪笑笑说,“‘病’有点重。”

  “一开始,我学相声是为了提高中文水平,但进入相声世界后,这个顺序颠倒了,是为了说相声而学中文。”西田聪说。

     

  梁大圆:“中国总是给我惊喜”

  □全君娣

  刚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韩国留学生梁大圆最近有些“苦恼”,因为收到了来自学校的“意料之外的消息”——资助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政府奖学金申请成功。之前觉得申请竞争激烈,他并未抱太大希望。“打算去之前做兼职的小米科技公司就职,没想到竟然申请成功。”坐在笔者对面的梁大圆,刚刚参加完小米科技公司的团建,坦言在继续读博士和到小米全职工作之间二选一,“实在太难了”。

  中国的生活充满朝气

  梁大圆的“难抉择”在于读博和就职都是他看重的机会。他既舍不得从2010年读预科到2018年硕士毕业所就读的对外经贸大学,也不想错过在小米科技的开拓性工作。“我从小米身上看到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希望能参与其中,和大家一起奋斗。”

  “中国总是给我惊喜。”回顾自己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时光,梁大圆如是总结。

  时间回到2010年,第一次来中国的梁大圆面对的是父亲开在青岛的公司破产。“我还记得从青岛到北京后,因为连一句中文都不会说,先进入对外经贸大学预科班读书。”梁大圆说,“加上预科学习的那一年,我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读了8年书,学校给予我很多。”

  梁大圆为了不给家庭增添负担,从大二开始通过做兼职赚取学费和生活费。虽然近3年的假期都没回韩国,但他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开心,“为了梦想而奋斗很充实”。

  无论是在对外经贸大学读书还是在小米科技公司工作,都让他觉得“在中国的生活是天天有朝气、有希望的”。

  梁大圆用“吃惊”表达对中国发展的感受。“在我来中国之前的那个时候,很多韩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2010年到青岛,我就感受到中国的快速发展。之后当我到北京和上海之后,就更为当地的发展所惊叹。”

  如今,在中国生活多年的梁大圆决定留下来。“未来留在中国创业”是他的梦想,他更希望能从父亲曾创业的青岛起步。

  一切从零开始

  对梁大圆来说,他的留学之路并不轻松。2010年,他的汉语基础几乎为零,“那时候我一点中文都不会,基本上靠手势和人交流”。在预科班期间,他从汉语拼音开始学起,到简单的对话交流,再到写作,由易到难。

  和预科班的同学相比,梁大圆年龄稍长,这让他感觉压力更大,因此格外努力。他还记得,课程结束时的考试通过与否决定学生是否能进入本科学习。为了去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梁大圆在考前连续熬夜复习,“那几天,我的生物钟是72小时一睡”。出于对自己不太擅长的写作题的担心,他在考前准备了十几个题目。让他欣慰的是,考试顺利通过,他如愿成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一名本科生。

  “当时的精力全部放在考试上,没注意汉语声调的学习。现在要重新补上这一课。”这成了梁大圆的遗憾。

  虽然通过了语言考试,但进入本科学习后,他发现老师上课语速偏快,讲授的内容专业性也很强。“我花了约1年半时间才适应。”梁大圆说。

  他的努力结出了果实,本硕期间均成功申请到中国政府奖学金,并一直担任班长。“我把每一天都安排得很满,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这样才能要求别的学生。”梁大圆笑笑说,“可能班上有的同学会不喜欢我的过于严格吧。”

  “回望自己的留学生活,我很想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老师和小米科技公司一起奋斗的同事真诚地说声谢谢,他们不仅给予我很多帮助,也带给我很多正面的影响。” 梁大圆说。